/
李建刚,研究员,院士,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专家委员会召集人,ITER理事会理事,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聚变研究,主持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攻克了一系列技术瓶颈,建成多项国际先进的工程实验系统,负责了等离子体所聚变实验装置的工程技术发展和科学实验,在超导托卡马克工程系统的设计、关键技术发展、工程建设、系统集成、科学研究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并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
宋云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荣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国际“聚变核技术杰出贡献奖”,是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入选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以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郭永存,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安徽省“115”创新团队负责人,安徽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牵头人,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安徽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安徽理工大学第五、六、七届党委委员、常委。
秦经刚,男,1980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13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08-2010.08荷兰Twente大学访问学者。
周超,男,1984年10月生,博士,正高级研究员,合肥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超导应用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2014年荷兰皇家科学院&Twente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4年至2016年国际热核聚变组织任博士后研究员,2016年至2018年荷兰Twente大学能源材料与系统中心高级研究人员,在2018年至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正高级研究员。
邓海顺,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经历 2002.09-2005.06安徽理工大学(硕士 研究生);2009.04-2013.0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02.06-至今 安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流体传动与控制、矿山技术与装备。
张寿彪,男,1980年9月生,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中心与基础设施处处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科研处处长。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05-2011.07 意大利弗拉斯卡迪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3.10-2013.12英国卡拉姆聚变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高鹏,男,1987年1月生,工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B类人才。2019年荷兰屯特(University of Twente)大学应用超导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09-2022.1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博士后,获2019年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2022.10至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