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2024
张文丙,高级工程师,先进波源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参与10余项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具体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 近三年主持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调谐小型高功率太赫兹辐射源项目中整管研制和工程化应用课题、能源院自主立项疑难肿瘤细胞识别近场成像系统研制等,获得授权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 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从事太赫兹技术、近场成像的研发工作。
了解详情08.282024
罗广南,男,1964年10月生,博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氢能源和氨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1986年清华大学学士,1989年清华大学硕士,2001年东京大学博士。1989-1996年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高工,1997-1998年德国不来梅大学材料研究所访问学者,2002-2005年日本原子力研究所海外特聘研究员,2005年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
了解详情08.272024
张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超导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韩国Uiduk大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海外留学并从事超导应用领域十余年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合肥市关键共性研发“揭榜挂帅”,合肥国家实验室量子仪器专项等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负责研制了7T小动物超导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完成了系统装备核心技术和工艺、研发进展和成果;负责9.4T小动物PET-MRI双模态成像仪中物超导核磁共振系统研发;成功研制了首个强磁场(24T) Ba122铁基超导内插线圈,世界首个百米高场(10T)Ba122铁基超导内插线圈,首个高场FeSeTe铁基涂层导体内插线圈研发。负责了欧洲核子中心(CERN)CCT超导磁体,CFETR工程堆辅助加热7T微波管磁体,3T锂铅回路超导大型磁流体磁体,电子废弃物密度磁分离超导磁体等多个超导工程样机的研发。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与科研素养,具备优异的科研工作能力。发表SCI论文十七篇,专利受理授权二十四项。
了解详情09.032024
王佳宁,男,1985年1月生,博士,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博导,中达青年学者,合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智慧电力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技术变换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电源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常务委员,主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等,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源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博士(全奖保送)毕业于代尔伏特理工大学,荷兰;硕士(保送)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辅修工商管理)毕业于东南大学。
了解详情08.282024
郑善良,女,辐射防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职于英国原子能机构卡拉姆聚变中心,期间参与和主持多项ITER和Eurofusion科研项目。2019年就职于法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国际组织,负责低温系统、诊断系统、测试包层模块系统的核安全。引进后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全职工作,围绕聚变堆关键部件设计、聚变反应堆核与安全分析及工具发展、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聚变反应堆关键部件设计,辐射防护和环境工程,核聚变安全工程。
了解详情08.272024
吕一鸣,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辐射防护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辐射防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本科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圳大学李建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在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Nuclear Materials and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Nuclear Fusion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8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开放课题、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二级课题、能源研究院自主立项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合肥市领军人才。
了解详情电话:0551-65593504
电子邮件:iehcnsc@ie.ah.cn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国城路80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