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2024
毕文团,博士生导师,从事表界面化学与能源存储转化研究,在揭示材料局域结构与宏观物理化学性质关联规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以及企业委托等项目,到账总经费 1200 余万元。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 3 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申请专利16 项,其中 2 项专利实现转化。 主要业绩包括: (1)发展了低维材料的表面化学修饰方法,实现了能源小分子的高效、高选择性催化转化,被应用于电解水制氢、二氧化碳转化等领域; (2)在锂离子电池新型电解质方面,开发出高电压的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并发展了硫酸乙烯酯的绿色合成路线; (3)在资源循环再生方面,开发出绿色、短流程的物理法实现了锂电极片的高效剥离以及黑粉的预分离,显著降低了电池回收过程的污染和能耗,正在推广示范。
了解详情08.282024
周超,男,1984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超导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科院等离子所,国际热核聚变组织(ITER)学习和工作,长期从事超导磁体科学与技术以及工业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十三五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作为一级课题负责人进行高温高场超导技术的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B类)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负责人)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影医疗、东软医疗、法国CEA Saclay中心及欧洲核子中心CERN等建立深入合作,进行了14T超高场高性能核磁共振磁体系统研究与关键技术预研,以及低液氦1.5T商业化核磁成像系统开发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7T核磁共振成像装备制备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
了解详情08.272024
闫朝辉,博士研究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超导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为核聚变超导磁体技术、电物理装置研发与测试。近几年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PPLIED SUPERCONDUCTIVITY,焊接学报、低温物理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已授权8项国家发明专利。
了解详情08.282024
冯汉升,男,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低温工程与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主要从事大型复杂低温系统、超导工程技术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在荷兰恩斯赫德大学、法国国际热核聚变ITER、芬兰拉彭兰塔理工大学、瑞士谢勒保罗国家实验室等国际著名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联合研究。
了解详情09.112024
陈波,硕士学历,毕业于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物理电子学专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先进波源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大功率真空电子器件研究,承担了国防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和国防预先研究项目3项,参与了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安徽省 自主立项重大培育项目等10多个项目研究。研制出国内首台毫米波功率模块、X/Ku/Ka波段空间行波管等多种大功率放大器,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参与研制了170GHz核聚变用回旋管,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作期间获得省部级单位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了解详情09.042024
崖华青,女,1974年11月生,广西都安人,工学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 现就职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氢氨中心,科研人员,正高三级工程师。曾任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经理、经理、技术中心总监、公司技术副总工程师。1997年7年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本科毕业,2009年5月合肥工业大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从事成形机装备其自动化成套设备、新能源装备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涉及成形装备基础理论研究、流体力学、板件成形工艺、大型锻件生产工艺、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及研制工作。
了解详情电话:0551-65593504
电子邮件:iehcnsc@ie.ah.cn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国城路80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