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与文化

学思践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党员干部谈感悟|学习专栏

日期:2025/10/27 来源: 浏览量 :61

 学思践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党员干部谈感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引领新实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的伟大历程,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文献。认真学习贯彻第五卷,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

为引导全院科研人员深入领会第五卷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与绿色低碳转型大局,特在本专栏选登部分优秀学习心得,以供交流互鉴,共同营造以学促干、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奋力在新征程上展现能源科研战线的新担当、新作为。

学深悟“卷中义”        笃行实干“转化行”

科发处成果转化主管    方明亮

方明亮.jpg


作为一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5年的技术经理人,近期系统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后,我被书中关于科技创新的深刻论述深深触动。书中“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等重要观点,不仅为破解转化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更让我对这份行走在实验室与市场间的工作有了全新的价值认知,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书中对制度创新的强调,让我明晰了破解转化梗阻的关键路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指出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这与我成果转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契合。此前推进高纯石英砂提纯技术、撬装式合成氨技术以及生物质技术转化时,曾因知识产权归属、奖励分配制度以及与合作方企业利益分配、股权占比等问题困扰。学习后我们积极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制度,联合本地高校、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明确能源研究院及科研团队与合作方的收益分成比例,落实尽职免责政策,能源研究院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赋权改革政策”,创新成效显著,促进成果的转移转化。目前累计成立的企业达30多家,转化的科技成果有90余项,转化金额超两个亿,企业的市场估值超过50亿的傲人成绩,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几大研究院成果转化工作作为突出的科研单位,让我切实体会到制度优势正是转化工作的核心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校准了我对转化工作的价值定位。过去我曾追求转化项目的数量与金额,而书中对民生导向的强调让我转变了认知。在对接高端医疗装备研发转化时,我们不仅关注商业价值,而是聚焦基层医院“成本高、操作难”的痛点,协助科研团队优化技术路线,将核聚变领域的超导磁体、中子源加速器以及等离子体应用相关技术,融入医疗装备的制造研发。这些科学技术与省立医院和其他医学机构的合作下得到推广应用,大幅提高检测精度进而提升疾病诊疗效率。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成果只有扎根民生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价值,这也是转化工作者必须坚守的初心。

书中关于创新生态建设的论述,为搭建转化桥梁提供了实践指引。科技成果转化从来不是单一主体的独角戏,正如书中所强调的,要构建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力的格局。我们借鉴这一理念,打造了“需求—研发—转化”闭环平台:一方面收集了解市场的技术需求,定向对接我院相应的研究中心;另一方面引入科大硅谷、成果转化服务专班、投融资机构以及税务机构,解决中试阶段资金短缺、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及税务处理等难题。

自身能力提升是践行书中理念的基础保障。书中对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让我深感本领恐慌。科技成果转化既需看懂技术参数,又要精通市场规则、法律政策。为此,我们积极响应科技大市场组织的各类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活动,研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参与技术转移人才专项培训。同时运用书中提到的数字化思维,与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搭建成果信息数据库,通过交易中心的大数据匹配供需,大幅提升转化效率和精度,使无形资产保值增值。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学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我将把书中智慧转化为实干行动,持续完善协同转化机制,聚焦中试环节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努力成为连接创新与产业的复合型桥梁,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转化动能。


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科研创新       以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发展

先进波源研究中心    江凤婷

江凤婷.png

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这部著作不仅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系统理论指引,也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创新方向和奋斗路径。书中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使我更加坚定了以党的创新理论统领科研创新、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科研使命的信念。

一、以理论创新引领科研方向,牢牢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要靠自己攻坚克难。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创新,更在于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撑国家战略。科研人员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审视科研课题的意义,把科研方向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起来,把个人科研目标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在科研选题上,应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前沿科技挑战,聚焦原创性突破;在项目实施中,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统一,把握科技创新的战略主动权,形成可持续、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真正做到科研不为“论文数量”,而为“国家之需”“人民之用”。

二、以实践创新推动科研突破,构建贯通创新链的科研体系

第五卷强调,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对科研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科研创新的价值,不止于实验室成果,而在于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必须改变科研链条中“科研与产业脱节”的状况,从源头上强化科研项目的应用导向。

在课题设计阶段,就应引入企业和应用部门参与论证,让科研起点贴近市场需求;在研究实施阶段,应推动跨学科、跨机构协作,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生态;在成果推广阶段,应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与产业资本,完善中试验证、成果孵化、技术交易等环节,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转化”贯通的创新链条。科研人员既要做“发现者”,更要成为“推动者”,让创新成果不止停留在论文中,而能转化为新产业、新产品、新动能。

三、以改革精神激发科研活力,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学习第五卷,我深刻感受到改革是科研创新的催化剂。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释放科研人员的创造潜能。科研评价体系要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贡献转变,真正把科研人员从“唯论文、唯项目”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科研管理部门要探索更具弹性的科研组织模式,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同时建立风险容忍与成果共享机制,让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者有动力、有保障。

此外,还要建立“科研+转化”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允许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成果收益分配等方式分享创新红利,使科研活动形成“投入—创新—收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只有让制度激励与科研规律相契合,才能真正释放科研创新的澎湃动能。

四、以知行合一深化科研使命,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行动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不应仅停留在理论领悟层面,更要转化为科研行动力。科研工作是一场长周期、强韧性的奋斗,唯有在思想上立定信仰、在行动上持续求实,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作为科研一线工作者,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主动思考如何在科研选题、团队建设、成果转化中体现创新理念,如何通过开放合作提升科研质量与应用价值。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让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能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既是新时代的思想宝库,也是科研创新的行动指南。它让我们明白,科研不是孤立的学术探索,而是服务国家战略、造福人民生活的重要实践。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将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使命,在深化改革、强化转化、服务产业中不断提升科研工作的原创力与影响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积极推进多应用聚变开枝散叶

聚变产业应用研究中心    王力实

王力实.png

       加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对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段时间,我加入了新的支部,同时在能源院的组织下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并参加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宣讲活动,感触颇深。下面由我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首先深刻体会到的是“破解‘两头在外’”这句话的重要性。在我曾经参与过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项目前期发现很多设备,哪怕是一个球阀,首先想到的是找国外供应商。这看似省事,却把国产技术发展的根基放在了别人的地基上。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我们自主研发,从跟跑到并跑,通过我们自己的攻坚,也能够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这提高了我们的自信。如今我进入了聚变领域,发现国内在这个领域与国际水平已经从并跑逐渐过渡到领跑,我感到非常骄傲,十年前被国外厂家牵着鼻子走的时代总算过去了。

在能源院从事紧凑环注入器研发的工作中,也让我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聚变能源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关起门来搞研究是行不通的。在有了从前期技术储备的基础上,通过自立自强,我们有了参与全球合作的底气。我们的紧凑环注入器研发,未来不仅要能满足国内装置的需求,更要敢于放到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平台上去竞争、去接受检验。这倒逼着我们的工作从一开始就不能满足于“差不多”,必须严谨再严谨,创新再创新,要做出真正能代表中国水平的工作。这种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己的压力和责任,是推动我们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

此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提到的“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在我们这里也有着非常实在的体现。聚变能源已经不是长远目标,聚变装置的实现已经近在眼前,我们不但要做好眼前的装置,还要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在研发紧凑环技术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设备的实现,还要考虑未来的应用意义,拓展紧凑环注入器在航天、空间辐照环境模拟等方向的应用,要学会沿途下蛋,为聚变产业应用开枝散叶。

作为一名新职工,能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平台上,参与到聚变关键部件的研发事业中,我深感幸运,也倍感压力。通过学习,我更加认清了自己工作的坐标:我的岗位,一头连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另一头连着全球科技合作的前沿。前路还很长,挑战也很多,但我愿意沉下心来,和团队一起努力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方向上,为实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目标,贡献自己一份实实在在的力量。


以科技自立自强       筑牢能源基石

中子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中心   王佳

王佳.png

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我更加深刻领悟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书中关于“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以能源革命推动绿色发展”等重要论述,为我们能源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锚定原创性科技攻关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作为中心科研人员,我深切体会到科研工作的核心不在“量”,而在“质”与“链”,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认识到中子源技术的战略意义。学习之后,我认识到科研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国家需求导向相结合。中心围绕中性束注入、中子成像、中子活化分析等核心技术,加快关键装备自主化进程,完善实验平台与数据体系,突破高束流引出等“卡脖子”难题。

       二、以“创新是第一动力”贯穿科研全过程,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第五卷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认识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的使命不仅是突破前沿技术,更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子技术作为核能、医疗装备等领域的核心支撑技术,其研发与应用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

学习之前,我可能更关注技术本身的突破与论文发表。如今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必须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从“技术导向”向“问题导向”的转变。科研任务不应局限于实验室验证,而应融入国家能源体系创新布局。未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进“科研—中试—产业”一体化路径,与聚变应用、医工装备、无损检测等方向协同攻关,探索建立跨领域合作机制。

       三、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精神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

习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向科技体制机制深水区挺进。作为一名科研职工,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为我们创造了更加灵活开放的创新环境。改革带来了更多自主空间,也对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的科研管理模式和项目考核机制,要主动适应、积极学习,提升计划执行与协同沟通能力,确保科研任务高质量完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学习,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方向指引。今后,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把个人科研追求融入国家能源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实践之中,持续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科研动力与创新成果,勇攀科技高峰,服务能源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话:0551-65593504

电子邮件:iehcnsc@ie.ah.cn / 投诉与建议:nyyjy@ie.ah.cn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国城路80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4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008399号-1 技术支持:合肥网络公司<谨宸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