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尧 更多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 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和绿色化学等领域的研究。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发展绿色有机化学新反应和催化体系,成功应用于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取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在绿色合成反应创制和生物质能源化工等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60余篇,包括Science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 3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2篇,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1项。陈涛 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2015年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任研究助理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并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近十年来从事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包括敏化型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及新型无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杨科 更多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安徽省115创新团队负责人。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以及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20余项。致力于深部开采多场演化及致灾机理、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防控、煤与瓦斯共采、煤炭安全绿色智能精准开采等方面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提出了深部高应力煤层群开采演化失稳模式、多源多...徐良骥 更多
徐良骥(1978—),男,安徽潜山人,矿山灾害与环境监测治理专家,安徽省二级教授、安徽省高水平导师、博士生导师,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安徽理工大学高等研究院(合肥)执行院长、院士办主任、科研部副部长(正处级)、省级GIS教学团队负责人、第四批安徽理工大学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学科带头人、第五批安徽理工大学矿山测量学科方向带头人。严建文 更多
严建文,男,1967年9月生,教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能源研究院聚变产业应用中心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十四届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肖炳甲 更多
肖炳甲,研究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及数字孪生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等离子体控制及托克马克集成控制,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AI在聚变控制中的应用。田佳树 更多
田佳树,研究员级高工/博导,首席科学家。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历任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核电部主任,核动力事业部党组书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科技与信息化部主任。 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中国核学会高级顾问,核学会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委员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专家组成员(GIF EG Member)、IAEA FR21 科学顾问组成员。 曾任: 1)中国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2)环保部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3)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4)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核能发电分会副主任委员 5)《核安全杂志》主编 6)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顾问组成员(IAEA-INSAG Member) 7)世界核协会,理事(WNABoard Member) 8)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合作组织(ITER)理事会管理评估委员会(MAC)委员,轮值主席(2014-2015) 9)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GIF)高级工业顾问组成员向念文 更多
向念文,男,1985年01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电气学院院长。 2017年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电子邮件:xiangnianwen@hfut.edu.cn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高铁、电网、风电、航空航天等领域雷击电磁瞬态效应测试、分析及防护,涉及: (1)高速铁路雷击电磁瞬态耦合机制与防护方法 (2)智能配电网雷击瞬态过程建模、风险评估及防护 (3)风电机组雷击接闪过程观测、损伤机理及防护技术 (4)雷电回击瞬态电磁场建模与监测预警技术 (5)瞬态电磁场新型传感器与反演分析刘海庆 更多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日本九州大学先进能源理工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物理实验、聚变等离子体物理诊断、太赫兹激光成像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磁约束聚变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0余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文章30余篇,其中SCI一区3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著10余项,并完成两项专有技术的成果转化。现任国际聚变物理活动组织激光诊断专家组组长、国际等离子体激光诊断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多次受邀在重大国际会议做大...陈龙威 更多
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曾先后从事重离子治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基片自偏压特性、热等离子体炬裂解煤制乙炔、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射流产生机理、微波等离子体基础及应用等研究方向,在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基础及应用领域积累了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横向项目3项。目前主要研发方向包括:(1)微波等离子体辅助燃烧技术;(2)微波等离子体处理碳纤维;(3)等离子体材料表面处理等。电话:0551-65593504
电子邮件:iehcnsc@ie.ah.cn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国城路80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